当前位置:首页 > kaiyun在线登录入口
时间: 2024-07-21 09:16:19 | 作者: kaiyun全站app登录官网
新质生产力以科学技术创新为驱动力,离不开高水平人才引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人,人才是推动
新质生产力以科学技术创新为驱动力,离不开高水平人才引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人,人才是推动科学技术创新、促进生产力跃升的基础支撑。
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指出,徐州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力度,构建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和卡点。
徐州因地制宜加快布局新质生产力,紧抓高素质劳动者这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的条件,以人才新政充分释放红利,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根基,加速构建以“343”创新产业集群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我是徐州工程学院的学生,今天来这里看看有没有对自己最合适的工作。”“我来自徐州医科大学,徐州药企有很多,希望能在这里找到一份检验测试的工作。”7月13日,“职引未来 筑梦青春”——2024年徐州市“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现场招聘会在市人力资源市场招聘服务大厅举行,吸引数百名高校毕业生前来应聘。
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关系民生福祉,始终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市人社部门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突出的位置,聚焦求职关切和期盼,统筹社会各方资源,实行政策支持与服务保障并举、普遍服务与特别帮扶并行,用心用情用力帮助解决高校毕业生求职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全市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2020年以来,徐州大学生招引人数连续突破3万人、4万人、5万人。徐州高校毕业生留徐比例也一路上扬,画出了一条漂亮的上升曲线。今年,我市已结合产业需求,举办各类校园人才招引活动41场次,累计参会单位1140家次,人才需求25020人次。
加大招引力度,能够集聚各类人才留徐来徐干事创业,激发城市发展动能。招引高素质人才,则要以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行业需求为导向,推动建立高效协同的人才招引和培养体系,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充分的发挥市场驱动和用人主体的积极作用。
今年年初,市人社部门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企业用工抽样问卷调查,特别是符合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343”创新产业集群、专精特新企业,全面准确掌握其用工现状,科学研判用工需求,为精准开展招聘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截至7月上旬,全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累计开展线场次,包含工程机械、医药健康、高端纺织等“343”创新产业集群企业在内的全市各类经营主体,通过公共招聘服务平台提供近21万个就业岗位,吸引18万余名各类求职者参加。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广泛招引人才,也需要培养能工巧匠。近年来,我市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全面加强技能人才载体建设,2023年获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获评总数位列全省前列。截至目前,我市共有江苏大工匠3人、江苏工匠46人,这些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各行业、各领域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产业的创新和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助力,人才的根基正不断加速植入徐州这片沃土之下。
“凡是来徐就业创业的各类人才,我们都将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服务。”7月初,一场关于人才新政的宣讲沙龙在徐州经开区凤凰湾创芯人才港人才会客厅举行。怎么吸引人才?怎样更好地留住人才?人才引进哪些补贴能申请?市区青年人才购房券政策适合使用的范围有哪些?……近30家徐州经开区重点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与市委组织部相关人才处室、市住建局相关处室负责同志面对面交流,在轻松的氛围中探讨企业引才用才之路,感受徐州浓浓的尊才、爱才之意。
人才政策是人才工作的“生命线”,是吸引人才集聚的“强磁场”。去年11月,我市重磅发布《深入实施“彭城英才计划” 快速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的若干政策》,即“彭城英才计划20条”,内容涵盖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广泛集聚青年人才、着力培育本土人才、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流人才发展生态五大方面;对企业引进的海内外博士后、大学生、留学归国人员,3年内每月给予最高3000元的生活补贴和一次性30万元的购房券,让人才来徐安居乐业后顾无忧;对顶尖人才来徐创业,提供最高1亿元资金支持,以“靶向引才”促“精准用才”。
徐州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链融合”,聚焦“343”创新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推动人才政策迭代升级、引育举措不断强化、体制改革走深向实、留才环境持续改善,不断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之基。
去年,还是江苏师范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学生的季珂珂在徐州鑫科机器人有限公司进行实习锻炼,凭借出色表现成功留用,从事电气研发工作。
徐州鑫科机器人有限公司是一家在特种机器人研制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企业,其经营事物的规模包括灭火侦察机器人、机器人移动应急救援站、清淤机器人、光伏清扫机器人、无人伴随运输机器人等 60余种。年年都会有相关专业的百余名大学生来此见习、实习,今年7月初,公司又迎来中国矿业大学和江苏师范大学的200余名师生参观学习。
作为江苏省第四批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鑫科机器人在深度参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对提升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并创造了较大的社会价值。“产学研融合为公司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和人才储备。”徐州鑫科机器人有限公司人事负责人陈菁说。
徐州具备高密度科教资源,拥有12所高等院校、20万名大学生,不仅有利于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也为科学技术创新和城市发展注入了持续的活力。
如何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胜势?徐州持续畅通科教创新、人才教育培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切实加强教育链、科技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的紧密对接和深度融合。
今年3月26日,徐州市推动校地融合发展联席会议召开第一次全员会议,交流市校双向奔赴、深层次地融合的愿景打算,研究今年重点工作事项,推动校地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开启新篇章。
随即,中国矿业大学—徐州高新区产学研对接活动拉开帷幕,非公有制企业走进高校,签约共建合作项目,了解最新科研成果,与专家、教授对接洽谈。
6月底,深化校地企合作又传好消息——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与沛县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办学协议,通过建设“湖西校区”加速沛县产业集群、人才集聚,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新沂市特色优势产业创新技术需求校企对接会暨新沂市——徐州工程学院产学研对接活动成功举办,7家企业与徐州工程学院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
借高校院所之力,让更多“产学研”合作成果通过本地公司实现转化,让高校科研成果落地见效,让企业解决“卡脖子”难题,这无疑是徐州发展新质生产力选择的一条巧妙路径。
围绕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徐州科创圈等发展重任,徐州集聚科学技术创新资源,提升教育高地能级,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高等教育的区域首位度激发产学研融合发展加速度,持续巩固提升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我们正在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为打造区域科学技术创新中心提供智力支撑。”市人社局人才开发和对外合作处处长于彬说。
截至去年年底,徐州人才资源总量达183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5.8万人,专业方面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分别达到66.92万人和36.3万人,为全市建设区域科学技术创新中心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证。如今在徐州,科技、产业、人才链交汇愈发紧密,向未来,定会凝聚起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