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云开全站APPkaiyun官网
耕海探洋,装备先行。全球经济提高速度放缓、地理政治学影响升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加上数字化技术变革、环保减排规则加速推进,国际航运市场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日前举行的2024世界航海装备大会上,与会嘉宾认为,我国航海装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快速推进,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产业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竞争能力显著提升。绿色化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正深刻重构航海装备产业,重塑着海上交通体系。
水下机器人、极地科考船……一件件“硬核”海洋科学技术产品集中亮相。11月15日至18日,2024世界航海装备大会在福建福州举行。同期举办的2024第二届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上,超7000件海洋科技装备与创新成果带领观众逐梦深蓝,展示了我国在海洋科技领域的新动能、新活力。
海下数十米,如何清洗长满贝类及海藻的船?记者在本届博览会数智科技装备展区找到了答案。
天津瀚海蓝帆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只需一个纸箱大小的水下机器人,便可以灵活浮游、下潜,到达海洋生物附着的区域开启高压水柱清洗船体。水下机器人还配有智能巡航定位、大数据分析等功能,研发人员通过搭建算法,可实时矫正机器人运动轨迹,并规划最优的清洁路径。
水下机器人在水下救援、水下考古、水下测绘等领域的应用也十分广泛。记者在院校及科研成果展区看到多款酷似海洋鱼类的水下仿生无人潜航器。由福建理工大学研发的“仿生波士顿大龙虾”民用潜航机器人吸引不少观众驻足。
据了解,这款潜航器仿照龙虾的身体构造,前侧装有左右机械臂夹爪、尾部配备了多级柔性推进器,在水下科研、文化遗产保护、安全与救援等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
既能海里游,又能天上飞。在上海交通大学展位,海空跨域无人航行器科技感十足。“飞潜合一,负载能力7公斤,能完成水下100米潜深的航行任务,能在海洋探测、海洋工程、海洋资源开发等领域大放异彩。”上海交通大学科研人员吕晨昕说。
号称“不沉没”的船是怎么来实现的?博览会上的一艘灰色新能源聚乙烯船舶成为亮眼产品。
泛海海工董事长潘岩介绍,这艘船使用的新材料强度与钢相同,但韧性却是钢的12倍,使得船只在碰撞时既能不受破坏又具备优异韧性,能够像气球一样弹回,再加上独特的船体结构,进一步确保了船只“不沉没”的特性。船舶还体现了研发者对环保的深刻理解。由于使用了新材料,船舶无需使用油漆进行船体喷涂,并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实现了废渣、废水、废气的零排放,有实际效果的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展区内,多种多样的新能源船舶令人目不暇接。长航集团展出的“长江三峡1号”纯电动游轮模型巨大,“这艘游轮全长100米,有4层楼高,6个小时可充满电,一次充电可续航100公里,每年可替代燃油530吨,减少有害化学气体排放1600多吨。”长航集团现场负责人说。
“运输+起重”一体化深远海海上风电施工船“乌东德号”、抗台风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三峡引领号”……慢慢的变多新设备、新技术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绿色动力。
“绿色化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正深刻重构航海装备产业,重塑着海上交通体系。航海装备、海上交通乃至全球航运都是一个有机整体,绿色化和数字化日益呈现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招商局集团董事、总经理石岱说。
11月14日上午,“科学”号科考船、“中国海监8001”执法船缓缓停靠马尾船政文化城船政码头,为参展嘉宾带来了一场深远海“大国重器”视觉盛宴。“‘科学’号科考船总吨位4711吨,集成七大船载科学探测与实验系统,是我国首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科考船船长陈修峰说。
走进连江深海养殖馆展厅,“闽投1号”“振鲍1号”等深远海养殖平台引起观众好奇:为何要在“海上的钢铁之城”里养鱼?
“振鲍1号”平台负责人吴永寿介绍,把鲍鱼搬到深远海养殖,深远海的海水交换量大,水温稳定,水质更好。在这样的环境里,鲍鱼的成活率上升,产量也能增加两成。这种养殖方式还能节约人工,人工数量能够大大减少60%。平台上设置了水质监测系统,相当于鲍鱼的“智能家居”,养殖户可以监测海水的pH值、电导率、溶解氧等数据,实现“手机养鱼”。
“深远海有着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多位与会嘉宾认为,我国航海装备正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快速推进,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蓝色生产力”稳步提升。
当前,绿色化、数智化浪潮席卷全球,深刻重构航海装备产业,重塑海上交通体系,重写全球航运板块。
招商局既是航海装备的制造者、使用者,也是航海装备的推动者、受益者,我结合招商局的探索,分享从“点、线、面、体”着手,立体打造、一体推进绿色数智化海上交通体系的实践和思考。在“点”上发力,港口是海上交通最关键的枢纽,深圳妈湾智慧港作为国内首个由传统码头升级改造而成的自动化码头,汇集了招商芯、招商ePort、5G应用、区块链等9大要素。其中,招商芯操作系统实现了自主港口操作系统“0”的突破,成功应用到斯里兰卡、巴西、吉布提与希腊的多个港口。
在“线”上延伸,我们通过优化船队结构、加大绿色科技探索、强化数智科技支撑,推动LNG、甲醇等新能源动力船型谱系产品研究开发,推出船舶绿色升级改造方案,加快船舶更新换代,不断的提高产业“含绿量”“智慧度”。
在“面”上拓展,招商局推出“丝路云链”项目,通过分布式区块链技术,一站式打通大宗商品端到端关键业务场景,大幅度的提高效率,从根本上减少大宗商品贸易过程中的资源损耗。
在“体”上构建,招商局连续三年举办世界航商大会,搭建全球航商深度交流的平台,共同讨论国际航运标准规则,共同应对绿色化、数智化等行业变革,加快推进行业国际规则的同步创新。
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福建特别是福州,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方福地。我们将更好地发挥交通物流综合优势,竭尽“招商所能”,携手“福建所长”,加快推进绿色数智化海上交通体系建设,为建设海洋强国、推动全球航海装备及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海洋装备产业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海洋强国、制造强国、交通强国的重要支柱,其产业链条长、产业关联面广、国际化程度高,必须加快高端智能绿色发展,为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高水平的装备供给。借此机会,分享三点思考。
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成为海洋装备发展的新趋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为海洋装备拓展新的应用场景,特别是近年来高质量科技供给的增加、企业科学技术创新主体作用的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加快,有力推动海洋装备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聚焦海洋装备创新发展,中国船舶集团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船舶集团。近年来,中国船舶集团全球市场占有率保持领先,中高端船型和绿色船舶占比逐步的提升,动力机电装备自主研制能力取得重要突破,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践行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以更高水平自主创新赋能海洋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中国船舶集团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海洋装备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丰富海洋装备应用场景,与各方共享海洋经济利益。
建设海洋强国寄托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时代夙愿,我们期待与福建省、福州市以及各方伙伴在海洋装备领域开展深入、务实、全面的合作,共筑海洋强国梦。
航运联通市场,并促进经济稳步的增长,全球近90%的国际贸易通过远洋运输完成。当前,航运业面临着环境可持续性、运营效率、可靠性及经济竞争力等多重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确保航运业的发展,技术创新无疑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先进的导航系统、实时监控与诊断等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增加正常运行时间,提升运营可靠性;另一方面,通过利用大数据、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实时分析天气模式、交通情况和燃料消耗等信息,优化航程规划和航线管理,不仅仅可以降低燃料成本和排放,还能提高准时交付能力。
可持续发展是创新战略的核心,使用绿色甲醇的双燃料船舶不仅更环保,而且从长远来看也更具成本效益。今年,马士基投入运营了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相信未来的燃料路径不是单一而是多元并存的。
然而,技术创新并非万能的,要真正发挥技术潜力需要从三个方面做提升:一是培养合作和持续学习的文化,通过分享数据、客户解决方案等,推动整个行业共同进步;二是提升员工技能,让他们在技术驱动的进程中茁壮成长;三是提高船员的舒适度和促进船员多样性,为船员创造一个更加温馨、舒适的空间,提升士气和整体的生产力。
航运业正处于技术创新的关键时期,马士基期待和大家一起迎接挑战,推动航运效率的提升,共同致力于发展可持续、更高效的航运业。
绿色、低碳、智能是航运业发展新趋势。目前,液化天然气、甲醇等绿色燃料应用最为广泛。作为新能源行业的领军企业,宁德时代在电池研发、电动船舶等领域持续发力,期待为航运业低碳发展带来新的解法。
在电动船舶领域,已有超700艘电动船舶搭载了宁德时代电池,应用于货船、客船、景区游船、公务船、工作船等。同时,电动化在内河运输方面也取得一定的成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当前,宁德时代正积极扩展新能源电池领域的应用场景,我们联合了很多国内外的公司,一同研究码头运载设备电动化、绿色化路径,减少噪声和碳排放,营造良好的环境。
船舶电动化面临复杂环境的挑战,对电池的安全性、可靠性有诸多严苛要求。经过多年的努力,宁德时代的电池已经做到十亿分之一的缺陷率,我们致力于打造高安全、高可靠、高性能、高价值的电池,为电动船舶保驾护航。立足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宁德时代联合下属公司,建立了整套可回收的电动船舶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构建了从原料供应、零部件制造、电池设计、电池生产、电池使用、电池回收、电池再制造的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为船舶电动化提供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解决方案,助力水域生态文明建设。
大型远洋集装箱船是地球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之一,要让全球的远洋货轮实现电气化,面临着巨大的技术障碍。眼下,宁德时代正着力研发新的电池,除了高能量密度电池用于短途电动船舶外,我们还在思考,能否以海水作为电解质,研发新型储能技术,助力远洋货轮实现电动化。
和“油耗刺客”藤壶水下对决,在狭窄的海底管道清洗顽垢……这些工作,水下机器人均可代劳。在第二届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上,一批针对特殊场景、应对未来产业之需的黑科技新装备,凝聚起海洋向“新”力量。记者在大会上感受到,一股提升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推动海洋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加快形成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劲头不断涌动。
11月14日,伴随着嘹亮的汽笛声,中国电建中南院520海上自升式勘测试验平台,在山东黄海海域海上风电项目开展首次勘测作业。作为集自动化钻探、原位测试、土工试验于一体的超大型高端海工装备,520平台极限作业水深85米,最大抗风等级15级,具备“一次站桩、三孔作业”全工况勘测作业能力。“这台设备是由我们公司制造的!”在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现场,中国石油集团昆仑制造有限公司员工王洪川难掩激动之情,“海洋是资源宝库,我们将不断的提高深远海工程勘测设计能力,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记者在展馆看到,随着海洋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我国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在中国石油集团昆仑制造有限公司的展位上,众多海工装备悉数亮相,除了大型钻探平台的模型外,还有大型船用发动机、适用于3000米以上水深的输油管道等。通体米白色的ROV释放回收系统模型,船头挺立着巨大的A型架,既像一座海上的起重机,又如一艘“维京海盗船”,吸引了不少观众的注意。“ROV是缆控水下机器人的简称,可用于挖沟、敷缆、采矿等水下作业,使用海缆进行供能和控制。”王洪川介绍,该系统可实现锁紧和释放ROV,并通过选配波浪补偿功能,保障海缆和ROV在作业过程中的稳定性。
邻近ROV释放回收系统模型的是上海中车艾森迪海洋装备有限公司的展位。这是一家深耕水下机器人研究和工程化应用的公司,该公司市场部员工王永向记者透露,近年来市场对水下机器人的需求不断的提高,该公司自2004年进入ROV市场以来,强化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已向全球交付工作级ROV160多套。
强化海洋产业技术攻关,是加快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展馆里,一批全球技术领先的新装备,正是强化技术攻关的结果。
在位于海峡国际会展中心3号馆的申昊科技展区,记者看到一款“戴”着黄色头盔、脚踩履带、大号纸箱大小的装备。
“这是履带式水下机器人,本届海装展是它的首秀。”申昊科技营销总监张灿伟说,这款机器人可以潜到约300米深的水下作业,实现360度翻滚、贴壁爬行或座底式爬行,主要面向水库大坝、桥墩的裂纹检测,船舶海生物清洗,海上养殖网箱清洗以及海洋平台导管架检测运维等。
今年5月,福建申昊科技与连江县现代海洋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创办的申海创新实验室建成投用。投用后,申海创新实验室加快海洋高端装备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实现水下机器人申龙一号在福州黄湾屿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应用。
海洋科技创新平台是前沿海洋技术的“发源地”。东福研究院是福建引进落地的重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基地之一。在东方电气展位,东福研究院在海水制氢、防腐材料、膜材料、波浪能发电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受到关注。2022年12月,东福研究院将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团队全球首创的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引进福建,中试获得成功,向世界展示出零碳能源的中国方案。
展位上,多个牌号的防腐材料最新产品引来行家咨询。“我们针对大型海上风电等海工装备的腐蚀防护需求,完成国产化海洋防腐材料的体系设计、自主核心改性工艺等开发,试制形成多个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东福研究院研发工程师裴景克介绍,产品符合CX海洋最高防腐等级的相应指标要求,技术成果经第三方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今年1月,我们获得中交集团福建跨海大桥的首张订单,实现了‘福建研发、福建应用’。”裴景克说。
加快打造一大批建设起点高、创新产出高的海洋科学技术创新平台,能够更好地提高科技供给质量。当前,福建省正加快建设高能级海洋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全省省部级以上海洋科学技术创新平台达117个。
同时,福建省还将大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国内外海洋领域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和团队,推动全球海洋领域创新要素集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与加州彻底割裂!SpaceX总部正式迁得州!马斯克:打造“星际基地”市
成都龙泉驿区通报“12·12”废旧水塔拆除事故:负责人停职,2人被控制
车厘子大战开启:海运到货后价格近腰斩,山姆已连降3轮,盒马预售低至98元/5斤
英超下课第3人 带队4连败+位列倒2!16轮狂丢40球 曼联传奇或接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