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全站app登录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kaiyun全站app登录官网

它是战场上应运而生的“铁扫帚”未来又将迎来怎样的发展?

  前不久,第27届欧洲萨托利防务展在法国巴黎举办。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在展会上推出了新一代装甲扫雷车——“野猪”NG。相比上一代基于M48坦克底盘开发的“野猪”扫雷车,“野猪”NG选用“豹”2坦克底盘,有效解决了上一代动力不足、防护薄弱、扫雷效率低下等问题。

  无独有偶。英国皮尔逊工程公司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开拓者”扫雷套件,它在“开拓者”城市破障套件的基础上升级而来,采用模块化设计,能在半小时内集成到各种各样的车辆平台上,让其快速具备扫雷功能。

  自地雷问世并广泛得到应用以来,如何排雷一直是军工领域关注的重点。作为有效的排雷装备之一,扫雷车一般以主战坦克、装甲输送车以及某些轮式车辆为底盘,改装后加装探扫雷装置。其主要任务是快速扫雷以及引爆、清除地雷或使其失效,克服各种地雷障碍、迅速开辟雷场通路,从而保障部队作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形形的扫雷车在世界军事舞台轮番亮相。这些扫雷车有怎样的独特优势和适用场景?未来又将迎来怎样的发展?请看解读。

  在军事历史的浩瀚长河中,地雷这种“静默杀手”曾让无数士兵心有余悸。地雷既能有效阻滞敌方攻势,又凭借其隐蔽性和难以预测性在战场上展现出巨大杀伤力。

  正所谓“有矛就有盾”,地雷出现在战场后,扫雷技术亦踏上了漫长的发展之路。

  早期的扫雷主要是依靠人工。工兵们冒着生命危险,用工兵锹一点点排除地雷,效率低且风险极高。因此,排雷兵也被称为“生死线上的舞者”。随技术的进步,扫雷车应运而生,成为战场上不可或缺的“铁扫帚”,极大提高了扫雷的安全性。

  战争是武器装备最好的检验场。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作为坦克发明国的英国在坦克上试装了滚压式扫雷器。一旦有需要,充当开路先锋的坦克便可安装扫雷磙套件,像压路机一样压爆前进路上的地雷,带领装甲部队快速穿越雷区。这便是机械扫雷车的雏形。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地雷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由于制造成本低廉、技术门槛低,五花八门的反坦克地雷和反步兵地雷被普遍的使用,造成大量装备毁伤和人员受伤或死亡。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国军队战损的坦克超过20%由地雷炸毁;苏军使用各种地雷2.22亿枚,伤毙德军10多万人,炸毁德军坦克近万辆。

  残酷的地雷战让参战双方意识到:战场上迫切地需要更加可靠的机械扫雷装备。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研制的“艾莫”S超重型扫雷车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艾莫”S是一个庞然大物,车长15米,车高4米,车身重130吨。它旨在通过巨大的自重引爆地雷,并在扫雷过程中保护车内乘员的安全。由于“艾莫”S车体过大,难以远距离运输,且重量大大超出一般桥梁的承担接受的能力,所以其战场实用性并不高。随着德军溃败,“艾莫”S也湮没于历史尘埃中。

  美英等国也相继研发出多种机械扫雷车,如美国在M4和M4A3坦克上分别安装了T-1型滚压式和T5E1型挖掘式扫雷器,英国则在“马蒂尔达”坦克上安装有“蝎”型锤击式扫雷器。这些扫雷车都曾在战场上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英军利用改造的坦克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充当扫雷先锋,为后续登陆的盟军装甲部队打开安全进攻通道。然而,这些机械扫雷车普遍扫雷效率较低,且扫雷器结构笨重,安装、运输起来都很困难,这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限制了其在战场上的作用发挥。

  20世纪80年代,德国克虏伯兵工厂和伦克公司合作研制出一款链锤式机械扫雷车——“野猪”,大幅度提高了扫雷效率,标志着二战以后扫雷车再次驶上进阶之路。

  “野猪”扫雷车在M48“巴顿”坦克底盘上全新改造而成,通过抡转支架上的链锤砸击地面进行扫雷。其扫雷装置外形硕大,采用框架结构,粗壮的框架前端有横置的支架,支架上设置着24根结实的钢链,钢链一端连接有粗壮的钢柱。扫雷作业时,支架转动带动钢链以一定方向挥舞,钢柱就能将前进道路上的地雷“踏毁”或“踢出”通道外。因扫雷作业的过程形似大象行走,故“野猪”扫雷车又被德军称为“大象足扫雷工具”。

  事实证明,“野猪”扫雷车的排雷准确度并不那么让人满意。在一次试验中,“野猪”扫雷车误将一块花岗岩判定为地雷,直到用“大象腿”将其击碎后才继续前进。但是,由于“野猪”扫雷车由行军状态转化为作业状态所需时间较少,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扫除更多地雷,因而仍被一些国家购买并使用。

  机械扫雷车在演变过程中,发展出碾压式、犁刨式、链锤式等不一样的扫雷装备。即使如此,面对日渐增多的雷型和复杂多变的布雷方式,这些扫雷方法也渐渐开始力不从心。一些国家决定另辟蹊径,探索新的扫雷之路。

  苏联研制出一款UR-77“陨石”扫雷车。在同时期的诸多扫雷车中,UR-77“陨石”扫雷车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这是一款自行式扫雷车,它采用一种更为“粗暴”但也更高效的扫雷方式——爆破索。

  UR-77“陨石”扫雷车通过火箭推动的方式,抛射爆破索到目标区域并引爆,可在战场开辟宽约6米、长80至90米的安全通道。除了清除地雷外,它还能爆破大型设防建筑物,在城市进攻战斗中还可以充当攻坚武器。该车目前还在俄罗斯军中服役。

  随着技术的慢慢的提升,耐爆炸、耐触压、抗打击的电子引信地雷大量出现。这种地雷只有在接收到坦克等目标释放的声、光、电等信号时才会起爆,让靠爆炸冲击波清除地雷的扫雷车在能力上逐渐捉襟见肘。俄罗斯为此研制出一款“叶子”微波扫雷车。 该车采用最新的定向扫雷法,凭借高功率微波进行无接触扫雷。其原理是通过发射电磁辐射,使地雷的引信系统、大规模集成电路受高功率微波影响而发生自燃,从而使埋藏在土壤中的地雷彻底失去杀伤力或提前引爆。

  地雷在不断升级换代,扫雷方式也更加多样。于是,集机械、电磁装置、微波设施于一体的多功能扫雷车渐渐兴起。法国的AMX-30B2DT扫雷车就是如此,它装备多种扫雷装具,可扫除更多类型的地雷。除了装有扫雷犁外,该型扫雷车还在车体前部装有磁模拟扫雷器。作业时,磁模拟扫雷器能够产生磁场,引爆一定距离上的磁引信地雷。在此基础上,AMX-30B2DT扫雷车经过加改装,推出远程遥控版本。操作者借助远程遥控系统,可同时控制多台扫雷车扫雷。

  进入21世纪,随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地发展,地雷的科技含量慢慢的升高,相继出现自寻地雷、声控增程地雷、智能反侧甲滚雷等各式各样新型地雷。

  为适应这种新变化,扫雷车也加快自身发展,敢于闯入信息化智能化新“雷区”,呈现出一些新特征、新趋势。

  一是扫雷方式无人化。人工扫雷作业危险系数较高,随着无人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用无人系统取代人工排雷、实现探排雷一体化已经是大势所趋。无人扫雷能适应很复杂严苛的作业环境,这无疑会使更多探排雷机器人进入战场,提高探排雷效率。美军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先后研制出“魔爪”“派克波特”“地雷猎手”等无人扫雷装备。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军就曾使用数十种探测、扫雷与排爆机器人。俄罗斯乌拉尔车辆制造公司的Prohod-1机器人是一种基于坦克底盘的扫雷车,凭借所配备的扫雷套件,它可以用扫雷磙清除触发雷,用刀具割断拉发/绊发地雷的控制线,也能用电子扫雷系统排除用无线电控制的地雷。车体上的多个摄像头及通信、控制管理系统,使它既能由操作人员遥控工作,也能按照预设路线自主遂行任务。

  二是扫雷平台智能化。集警戒、侦察和战斗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地雷,是构成网络化智能雷场的重要单元。智能地雷不仅可通过声音、震动、红外等特征识别目标及敌我属性,相互之间还能利用互联网共享情报信息,确定由哪些雷体采用哪一种方式来实施攻击。应对网络化智能雷场,加速推进扫雷平台自主化势在必行。一方面,要使扫雷车具有通信、定位、导航和敌我识别能力,以便融入战场侦察情报系统;另一方面,要使各型扫雷车具有同步采集并实时回传数字化信息的能力,帮助实施者选择最佳路径与方式高效完成排雷任务。俄罗斯近年来研制的“天王星-6”扫雷车就是这一潮流的代表,它能够在操作者遥控下安全高效地清除地雷,大幅度减少人员受伤或死亡。“天王星-6”内部装有智能分析系统,可自动识别未爆弹和地雷,能在距离操作者1公里以外的地方,一次性工作16个小时。在平坦路面,它每小时可清理约2000平方米雷区,这相当于20名工兵一天的工作量。

  三是扫雷技术复合化。今后,雷场的设置会更为复杂,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扫雷车的多功能与多模式或将成为新常态,也就是说,同一个扫雷车将能解决更多问题。多功能,是指利用多个传感器、采用多种扫雷技术来扫雷;多模式,是指针对不一样地形与环境,有不同的作业模式可选,来提升扫雷效率。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新一代“野猪”NG扫雷车,就是扫雷技术复合的产物。它的主要扫雷装备包括莱茵金属公司的扫雷爆破索和磁性扫雷器、英国皮尔逊工程公司的全宽扫雷犁及车道标记系统等,车辆中部还配备有液压起重吊臂。“野猪”NG设计理念独特,扫雷爆破索安装在车尾左右两侧,每具重1.4吨,包含560公斤炸药,发射后在20秒内落入雷场并自动引爆,能够摧毁160米长、9米宽区域内90%至95%的地雷。随后,扫雷车使用前方的扫雷犁以每分钟250米的速度前进,清扫因爆炸松动的雷场,开辟一条宽4.2米的安全通道。同时,磁性扫雷器负责引爆残留的磁引信地雷,车道标记系统则沿通道两侧放置标记物,确保后续车队安全通过。

  矛与盾相生相克,既没有攻无不克的矛,也没有坚不可破的盾。地雷和扫雷车的战斗,已经持续了许多年。随着军事科技的不断应用,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更加“聪明”的扫雷装备会不断出现,地雷和扫雷车这对“矛和盾”的故事也会继续上演。


上一篇:变电站轨迹巡检机器人XKCON-RTI-001精准监测潜在损害的部位信息
下一篇:湖南衡阳南岳公安分局科技赋能助力旅游警务治理新格局

热门产品

热门文章